2023-08-10
在不久前闭幕的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陕西6项技术创新成果荣获第七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活动优秀成果奖,收获满满。
(相关资料图)
“安全无小事,要时刻把确保动车组安全放在第一位。”刚刚参会回到单位的国铁西安局西安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马不停蹄投入到紧张的“暑运”工作中。
不管在陕西,还是在铁路系统,董宏涛都是一张靓丽名片。他和他的团队,是被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近年来,陕西省各级工会认真贯彻《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围绕职工素质提升和技术创新,积极推动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自2016以来,累计创建全国示范性创新工作室9个,省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140个(每年20个),省级创新工作室联盟9个,全省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2000余个。
创新工作室如同一粒粒种子,在三秦大地不断迸发力量,成为万众创新的聚集地和职工创新激情绽放的源头活水。
搭平台激活力 放大“典范效应”
在第七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活动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先进装药和整形技术荣获一等奖。陕西职工6项创新成果入围前100名,其中4项分获一、二、三等奖(全国仅48个,占比1/12),2项获优秀奖。
为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在群众性创新活动中的示范带头作用,近年来,陕西省各级工会围绕职工素质提升和技术创新,积极推动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
为持续激发创新工作室活力,省总工会2018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2020年出台《陕西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命名管理工作办法(试行)》,设立创新工作室建设“十有”标准,建立运行、奖励激励、考核监督等制度机制,将支持资金提升到5至10万元。
陕西省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坚持以大国工匠、三秦工匠等技艺精湛的职工为领衔人,联合不同工种的职工组成创新工作室核心团队,刘湘宾、杨峰、张新停、彭建军等一大批高技能领军人才成为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省总工会为每个省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支持资金5至10万元,每个创新工作室联盟补助经费5万元。在支持创新工作室方面,累计支持资金640万元。
如今,陕西省各级工会组织创建的一大批劳模创新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宝鸡供电公司周红亮劳模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人多点子多,先后研发出创新成果30余项,两项发明还登上央视;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杨联东劳模创新工作室陆续收到喜讯,自2023年4月以来,共计收到五项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铜川供电公司陈炳勤创新工作室已取得4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其中15项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培养徒弟200多人……
从“数枝独秀”到“满园争芳”,这些劳模创新工作室放大了“典范效应”,并突破“单兵作战”的局限,让“劳模”称号不再是“个人光环”,变成了“财富金矿”。
挖“点子”谋创新 小发明解决大问题
一个劳模工匠就是一粒种子,一个工作室就是一个孵化器。
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的彭建军创新工作室是一个地道的“明星”基地,先后解决生产难题百余项,完成进口设备国产化改造50余项,修旧利废200余项,小改小革100余项,发表技术论文6篇,获得国家实用专利5项,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科研生产排忧解难,培养高技能人才。
目前,宝鸡钢管公司已先后创建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13个、特色班组21个,培养出一支集制管核心技术为一体,拥有300余人的创新队伍。通过“师带徒项目合作”机制,注重“绝活”的传承和团队能力的培养,这些创新工作室最大限度发挥出“塔尖效应”的辐射作用。
创新工作室以发现和解决工作现场的急难险重问题为重点,广泛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职工创新成果突出。2016年以来,13项职工创新项目获得全国总工会职工创新项目补助资金。2022年,陕西省申报的3个职工创新项目获得全国总工会20万元补助资金。全国获得20万元以上补助的项目仅22个,陕西在全国排名靠前。
目前,创新工作室已成为陕西创新人才的“聚集地”、人才培育的“孵化器”、技术难题的“攻坚室”、技术创新的“主力团”,职工创新成果突出。创新工作室就像一缕春风,吹醒了沉睡的种子,让创新的点子遍地开花。在创新工作室的引领下,企业生产发展中遇到的效率、安全、成本、节能等难点问题,都不再是“难题”。
劳模和工匠人才正带领工作室成员在实现陕西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各工作室积极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的业务专长、技术优势,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作贡献;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等创新活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传帮带”作用,开展技术培训、业务交流、名师带徒等活动,着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
建联盟告别“单打独斗” 实现“抱团创新”
如何让劳模创新工作室持续发热发力,继续促进企业、行业提质增效,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陕西高质量发展?这是陕西工会一直思考的问题。
2021年,省总工会印发《陕西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实施意见》,以“学习借鉴、开拓创新、成果共享、合作共赢”为准则,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通过重大创新任务牵引、优势资源集聚、制度机制保障等手段,汇聚各行业、企业创新优势资源和力量,打造一批示范作用显著的工作室联盟,建立覆盖省市、行业的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体系,助力推动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高质量发展。
省国防工会以军工劳模服务团为依托,将不同行业的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职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进行组合,采用1+2+N联盟模式,即:1个国家(或省)级示范型创新工作室+2个省(国防)级创新工作室+N个企事业单位创新工作室进行联盟结对,搭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职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平台,组建职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旨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指导规范企事业单位职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学习交流同行业前沿技术技能信息,攻克技术技能难点,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分梯队持续开展“师带徒”活动,进一步完善培养技术技能骨干等工作室联盟的职责及线上线下的工作内容。
如果说这个创新联盟是同行业的“强强联手”,那么由省农林水利气象工会推动建立的“秦农创·生态链”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则更注重“生态链条”的互通互融。
创新工作室联盟把企业内各专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聚集起来,围绕企业降本增效、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革新、安全生产等主题,开展技术攻关等活动,并通过劳模讲堂、专题讲座、技术沙龙、论坛交流等活动,将以劳模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长期积累的操作技能和工作经验,传授给普通员工,成为企业“创新火车头”和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加油站”。截至目前,陕西已建成9个省级创新工作室联盟。
一个“小舞台”释放出无穷“大能量”。实践证明,陕西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正发挥它的创新引领作用,成为职工科技创新、技术革新的一个坚实阵地,持续为陕西“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助力。
在创新工作室的带动引领下,以“五小”为代表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解决了一大批困扰企业生产科研的“急难杂症”,为推进陕西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后,陕西工会将总结经验,开展互学互鉴活动,完善项目攻关、技术交流、协同创新、成果共享等机制,在推进企业核心竞争力、解决行业内共性难题中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提升创新工作室建设质量,打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能量源”,奋力开创陕西省职工创新工作新局面。
(陕西工人报记者 鲜康)